近几日,慕名拜读了雨果大师的《巴黎圣母院》,不禁被其中的人物、情节所感染。

阅读过程中,自始至终,我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有一种悲伤的气氛贯穿在文本之中。夹杂在这悲伤气氛里的,是善,与恶。

这部小说里,有一个让人唾弃的渣男,那就是孚比斯。这位时常身穿华丽的卫队服的队长,生活风流。从他的身上,哪里看得出有绅士风度,哪里看得出才华横溢又情深义重这样的优良品质的影子?他只不过是凭借略微出众的相貌以及言谈的本领而勾引异性罢了。然而,这些表层的东西,对于不谙世事的爱斯梅拉达来说,足以让她对这个卫队长痴迷了。因为卫队长的一次“英雄救美”,年少的爱斯梅拉达便对他一见钟情,然后是执迷不悟的追求,这无疑是可悲的。他与爱斯梅拉达约会的那晚,当爱斯梅拉达向他表白并求婚时,他像往常遇到其他人向他表白一样,表示拒绝,并表示想让爱斯梅拉达做他的情妇,仅此而已。从这里,我也看到了孚比斯这个人性格的龌龊不堪。而当爱斯梅拉达准备被绞死时,孚比斯却和他的未婚妻站在阳台上,乐呵呵的看着行刑现场,这,也体现出了孚比斯这个人性格的邪恶的一面。

孚比斯的善,是伪善,藏在他那虚伪面孔之下的,是邪恶。

这部巨作中,性格对比最强烈,最具有讽刺意味的,当属副主教克洛德了。克洛德在全书中给人的印象,充满着两面性。面对无比美丽的爱斯梅拉达,他又表现出了他性格扭曲、阴暗乃至变态的一面。但是,他的身上,又何尝没有理想的光芒,刻苦精神的光辉呢?年轻时,他刻苦求学,洁身自好。当父母因病去世后,他又主动担负起了养育弟弟的责任,当卡西莫多无人收养时,他主动抱走了丑陋的卡西莫多。看到这些,我被他的善良、刻苦深深的打动了。中年时期的克洛德,自从遇见了爱斯梅拉达,从此,他内心中对于爱情的向往迸发出来,从此,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。在作品中,能明显感觉到,副主教对学术的渊博与他对爱情的无知、盲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。他为了追求爱斯梅拉达,不顾主甫不能恋爱的规定,不断的追求。而他追求的方式,是盲目的,到后来,竟然因爱生恨,萌生了“我得不到她,别人也休想得到她”的想法。他的内心也是矛盾的,他最终作出的决定就是,不救爱斯梅拉达,让她被绞死,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灵魂获得解脱。然而,他的结局也是悲惨的,他被卡西莫多推下楼,粉身碎骨。

副主教的善,是他把自己内心中的欲望压抑之后,才体现出来的,当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欲望之后,他性格中的扭曲、恶毒的一面就表露出来了。

卡西莫多,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可悲的人物。他从生下来就被人嫌弃,成长过程中,众人都对他冷眼相待。他觉得,在这个世界上,唯一能让他感到温暖与善意的,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了,为此,他对副主教忠心耿耿,从不抱怨。他在刑场上救下爱斯梅拉达,当流浪汉围攻圣母院时,想尽办法抵御攻击,保护爱斯梅拉达,都体现出他那丑陋外表下的善良。卡西莫多值得我们同情,但是,他身上的病态、野蛮的特征同样鲜明。

卡西莫多无疑是善良的,但是,与善良相伴的,是他身上的病态、野蛮,所有这些特征,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。

爱斯梅拉达身上的真、善、美值得我们羡慕,她的死,是无辜的,是值得同情的。她是可怜的下层人民的代表,被人栽赃嫁祸,却无能为力,像一只苍蝇,等着蜘蛛来决定她的命运,却为了一个不值得爱的人把自己带入绝境。从她身上,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很多无辜被判死刑的人们的影子,饱含讽刺意味。

仔细品读文字,可以发现,文本之中,时时透露出对现实社会的讽刺。

文中,审判卡西莫多的场面的描写,颇具讽刺意味。司法官是个聋子,还要“费尽心机,不让任何人知道他耳聋,看出他耳朵不灵敏”,这,表现出了司法官的虚伪与做作。

下面引几段原文,供读者品味品味。

于是,他仔细推敲了一番卡西莫多的案卷之后,把头向后一仰,两眼微闭,摆出一副更加威严、刚正严明的样子,如此一来,他不但是聋子,而且还是瞎子。这是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法官所必备的两个条件,缺一不可。他摆出这副威严的姿态以后,才开始审问:

“姓名?”

然而,这时出现了一个情况,那就是聋子审讯聋子,这是法律从未遇见到的。

卡西莫多根本没想到他们会问他什么问题,因此他继续盯着法官,没有回答。因为法官也是聋子,他根本没有料到被告也是聋子,还以为他也像别的犯人一样回答了问题,所以他仍装出一副愚蠢的镇定样子,继续问道:

“好,年龄?”

卡西莫多还是没有开口回答问题。法官认为被告已经回话,又接着问:

“那么,职业?”

回答他的依然是沉默。这时,听众们交头接耳,低声叽叽咕咕。

“好,”庭长依然泰然自若,他以为被告已经回答完第三个问题,就说:因以下罪行你被控告······

······

“混蛋,你如此回答问题,应该处以绞刑!”

看到这里,我已经笑得不行了,再看下去:

这时,录事有点同情可怜的犯人,希望为他减刑,便凑到庭长耳边,指指卡西莫多,说:“这人是个聋子。”

他以为,弗洛里昂会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,然后对犯人开恩。其实,我们早就发现弗洛里昂老爷根本不愿意别人看出他耳聋,再说,他耳朵实在太聋,根本听不清录事在讲什么。但是,他却装出一副听见了的样子,答道:“啊,啊!那就不一样了,我先前还不知道哩。既然如此,把他吊在耻辱柱上的时间延长一小时。”

看完这几段,我觉得这几段的讽刺对象很明显是当时某些不作为、乱作为的司法人员。文中很形象的描绘了一个“塞上耳朵,闭上眼睛,开始判案”的司法官的形象,这样的人是社会上的恶人,他们心里不存善良,对犯人极不负责,是让人唾弃的。录事的好心提醒,也映射出当时司法界也有善良、负责的人存在,但是,却被无知、邪恶的势力打压下去。像文中司法官一样的人,打着法律的名义,胡作非为,打着善良的名义,行凶作恶,是假的善良。

善良虽在,却敌不过邪恶,这是悲哀。

阅读本书的过程中,我发现,本书与其他小说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,在叙述故事情节之余,雨果大师还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巴黎的建筑尤其是圣母院的建筑,以及巴黎的城市结构。我觉得,作者讲的不仅仅是建筑,更是这些建筑背后承载的历史,这段文化。建筑,是文化的象征,是每个时代的历史的代表,每个时代的审美,都写在上面,这是很难抹去的。若仅仅从讲故事的角度,如此大篇幅描写巴黎的建筑,确实是可有可无的。但是,我觉得雨果大师不是一个只是讲故事的人,他也在叙述这段历史,讲述法国的文化,从这个角度看,这些对巴黎建筑的描写,就是必不可少的了。并且,有了这些描写,我们便能更好地融入事件发生的环境,更好地体会这部巨作。历史上以善与恶为主题的小说很多,但雨果大师的这部《巴黎圣母院》如此著名,其原因之一应该就在此吧。

通览全书,我发现,善与恶,这一对反义词,在书中不停地显现着,在人物身上跳动着。善良与真诚,邪恶与人性的扭曲,小说里的故事,无一不在映射现实。到底什么才是真善?如何做到善良?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。

上天赋予了我们一双敏锐的双眼,以及一颗热血的心。

也许,我们是时候放慢脚步,

用目光,

发现世界,

用心灵,

感受美好!

发表评论